补短板、强体系、提韧性——数字政通构建城市防汛减灾主动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19

4月7日,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会议并讲话。张国清强调,要“提早准备、积极应对,全力防范洪涝干旱灾害风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大局稳定”。同时还特别提到,“着力解决风险想不到、隐患查不出、检查走过场等问题,扎实开展防汛备汛检查”。

图片 2.jpg

 

当前,极端天气频发多发,城市面临的暴雨内涝、山洪冲击、管网倒灌等复合型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汛情形势,传统防汛手段已难以满足快速感知、智能分析、高效调度的应急需求。

数字政通以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为依托,聚焦“提前预警、实时监测、应急处置、闭环管理”,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防汛减灾能力,助力打造韧性城市。




问题导向:城市防汛为何“越防越难”?

在超大城市与老城区中,防汛工作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信息割裂,预警滞后

气象、水务、应急、交警等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联动机制弱,导致汛情响应延迟。

·底账不清,盲区难控

城市地下管网、排水设施等数据缺失,积水点位识别依赖经验,防控存在盲区。

·研判粗放,处置被动

缺乏科学模型支撑,难以实现灾害影响精准模拟与多部门协同处置。

·战后无评,复盘不足

缺乏系统性事后分析,难以提升下一次应对的精准性和效率。




场景牵引:构建“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防汛新模式

以实际防汛需求为牵引,数字政通构建汛前++”一体化体系,聚焦全周期闭环管理:

汛前:立足预防为主,打好主动仗

·构建城市级防汛风险感知图谱建立日常巡查、风险上报、隐患处置闭环机制

·实施“关键点位+隐患区域+排涝节点”立体监测部署,动态更新感知底图

·通过晶石CIM,预演暴雨强度对城市运行系统的影响,实现实战演练常态化。

 

汛中:聚焦快速处置,提升协同效能

·打造“城市生命线一张图”,实现雨情水情人员设备统一调度;

·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推动水务、城管、交警、应急等部门数据互联、指令互通;

·一点一策,精准调度重点部位实现点对点、策对策的精准指挥与资源匹配

·支持下雨判断边调度”,实现秒级响应、精准派单,重点区域智能布控、自动联动应急设备

 

汛后:注重复盘闭环提升体系韧性

·自动生成事件全过程报告,图文并茂呈现决策过程与成效评估;

·支持多维度事后分析,推动“感知系统优化+应急预案升级+模型自学习”一体化更新

·总结归档,结合事件等级、处置级别、应急反馈等内容形成汛情“简报+档案”双线机制




实战验证:数字政通助力多地实现科学防汛

开封:老城也有智慧筋骨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开封不仅有古都的底蕴,也面临城市防汛的“老毛病”:排水系统老化、地下设施图纸缺失、水系复杂叠加“锅底型”地貌,极易形成内涝积水。为破解这些城市“内病”,开封市坚持“科技+生态+机制”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构建起兼顾智慧感知、智能调度与生态缓释的现代化防汛体系。

一方面,开封市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路径,实施金明池、西北湖、汴东调蓄湿地等25处城市蓝绿空间治理项目,科学利用城市绿地、水系、湿地等资源,发挥滞蓄、净化和水资源利用等生态功能。通过这一系列生态举措,成功消除积水点18处,减少内涝高风险区域0.72平方公里,从根源上增强了城市的排涝缓释能力。智慧化调度与生态化治理相结合,使开封在面临极端天气时具备更强的风险抵御韧性。

图片 3.jpg

 

另一方面,依托“城市生命线”管理理念,开封搭建了“1+5+6”调度指挥架构和四级响应机制,结合智慧化平台,在全市重点易涝区域布设电子水尺、积水传感器和远程泵站监控设备,实现了“感知-研判-调度”一体化的动态管理。系统支持水位实时监控、泵站远程联动、工单智能派发,极大提高了排水防涝效率。

平台汛前接入气象预警数据,统筹部署设备预置、力量下沉;汛中则聚焦风险区域水位监控和积水处置,通过远程控制泵站、闸门等设施快速排涝;汛后还结合无人机、车载视频开展巡查,提升次生灾害排查能力。

图片 4.jpg

 

2024719日,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罕见强降雨,开封市依托该平台实现快速预警与精准调度,在短短6小时内完成城区主干道排水作业,迅速恢复交通秩序。智能系统“秒级响应+多部门联动”的作战能力,为城市应对极端气象提供了坚强保障,也让“老城”焕发出“智慧筋骨”的新生命力。

 

新乡:以雨为令,闻汛而动”筑起防汛安全网

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新乡市地势相对平坦、汛期集中,城市易涝风险点多面广、突发性强,每年78月汛期是防汛工作的关键期。面对暴雨、高温、突涝等复合型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新乡市城管局智慧城管指挥中心以数字政通“城市运管服”平台为枢纽,全面开启“智慧值守”模式。通过统一指挥体系,将各城市政多级防汛力量纳入平台联动体系,24小时在线监测城区积水动态。

图片 5.jpg

 

目前,全市已在8个立交点位、20个积水重点区域及500个路灯杆上部署水位监测终端,安装5923个智能井盖监测设备,对全市主干道及易涝点位形成高密度水情感知网络。通过与视频监控系统、物联网井盖平台协同运行,系统可在积水超过预警线的第一时间自动报警,快速触发处置机制,显著提高预警精准度与处置时效性。

通过全感知布控、自动化识别、智能化联动与规范化机制的深度融合,新乡构建起一张织密“城市防汛安全网”,实现由“事后抢险”向“事前预防、事中联动、事后闭环”的治理转变,为城市运行安全注入了数字化“硬核韧性”。




西安:一图统管实现秒级响应

在西安市,数字政通联合市级相关部门打造的城市内涝防汛管理系统,构建起“多部门多源数据融合+风险智能识别+自动预警推送”于一体的立体协同防汛体系,实现了从雨情感知到指令下发的“秒级响应”。系统共纳入21个政府成员单位和18个企业单位,接入物联网监测设备519个、视频监控153路、雨量计252路、液位计92个,并重点标注131个防范点位,形成了全域感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防汛网络。

图片 6.jpg

 

平台融合气象、水务、城管、交警等部门474个雨量监测点、131个防汛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和智能水尺数据,通过“城市内涝一张图”将全市汛情实时可视化、指令统一化、调度精准化。汛中阶段,系统具备边下雨、边判断、边调度能力,结合“一点一策”措施精准派单,联动调动水泵、照明灯等应急设备。

图片 7.jpg

 

自西安市城市内涝防汛管理系统建设运行后,平台成功预警起风险事件,提前封控重点区域,全面保障人员安全转移。通过人防+技防模式,让城市防汛更加智能、科学、精准,辅助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总体目标。

未雨绸缪:推动防汛治理体系化转型

“应急处置”走向“主动预警”,从“事后应对”走向“事前防控”,防汛体系的转型本质上是城市治理方式的跃迁数字政通以城市生命线工程为依托,构建集风险感知、预警调度、协同联动、智能研判于一体的“可视、可测、可控”体系,正成为众多城市提升韧性治理能力的核心路径。在这一进程中,数字政通持续发挥平台、数据、技术融合优势,推动防汛减灾由“专项行动”向“系统能力”演进未来,数字政通将持续聚焦全场景感知、全周期治理、全链条协同,以科技赋能城市生命线建设,助力构建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新格局。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扫描关注数字政通官方微信

京ICP备050407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899号 版权所有 2019 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